● 出生:1950年10月31日,出生於伊拉克巴格達,現居英國
● 印象:知名英國籍女建築師,2004年普立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得主(第一位女性得主),作品實際完成數最少的建築師
● 背景:a. 父母受過高等教育,用心栽培11歲就對建築有興趣的Hadid
b. 大學就讀數學系
c. 1972年,從黎巴嫩搬到英國,就讀倫敦建築聯盟學院(簡稱AA),正 式開始學建築
d. 1977年,取得碩士學位後,加入大都會建築事務所(簡稱OMA:由知名的荷蘭建築師,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雷姆-庫哈斯主持)工作,並成為建築聯盟學院的老師,後續也曾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波士頓哈佛大學任教。
e. 1980年,成立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
f. 1983年,第一件競圖作品引起注目
g. 1983~2008,輝煌創作史
● 個性:菸不離手、叛逆自我
三宅一生套裝 (流轉不息的縐折與纏繞不止的建築設計相輝映)
個性充分發揮在設計上,充滿無限張力、銳利與可能性
● 建築作品特色:作品風格鮮明,打破傳統既有的幾何建築架構,有如爆炸中的建築碎片,以銳利華麗流暢的線條、強烈的動感、震撼的力度,在宇宙空間中飛舞,展現有如來自外太空超現實的意境,讓不規則的秩序與動態的平衡相互交融並存。他的老師Rem Koolhaas也曾描述她的作品「如同一顆明亮的天體,展現出無可比擬獨一無二的運行軌道。…所呈現的絢麗與張力,已預示了其引人爭議的非傳統。」
Hadid的設計不是從傳統的建築空間著手,而是從繪畫裡的線條、透視去找尋一種三度空間的可能。然而,這類建築要實現著實有些困難,雖然她獲得無數次國際競圖獎,但至今真正蓋出來的卻為數不多。為什麼呢? 那就先讓我們了解一下她的作品吧!
● 作品介紹:
1. 1983年:贏得香港『峰』俱樂部的競圖首獎
作品開始出現在重要國際建築競圖入選者中,引起世人注目的是在香港”峰”俱樂部(The Peak Club)的競圖作品,打破一般人對傳統建築的概念。在這著名的設計案中,與一般建築師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她並未提出一套清晰的建築設計藍圖,而是以一張張極其抽象、宛如藝術家創作般的圖畫來替代。在此設計圖中,Hadid表現出她個人獨特的繪畫風格,讓儉約的色彩以及流暢的線條躍然紙上,將碎片般的幾何圖案編織在一起,甚至連香港著名的摩天大樓景觀與太平山頂都成為抽象的冰裂碎紋。雖然這幅競圖作品中仍有片段、不連續的空間感,但是對於建築設計的主體部分,卻不能夠讓觀者精確完整的判讀每一個應有的空間,也因此,與其說它是一張完整的設計圖,倒不如說是一位藝術家在表達她的創作與靈感。 這一次的競圖首獎替她帶來卓越的聲名,雖然最後這個設計案並未真正的實踐,但是那帶著簡潔、銳利以及快速流動的線條與方塊體般的設計,已經成為Hadid獨一無二的特色與風格,同時,在普遍趨於保守的80年代中,Hadid的設計的確帶給建築界十足的視覺震撼,並且興起一股解構主義式的建築風潮。 2. 1983年,德國Vitra消防站
Vitra是國際著名的傢俱公司,該公司許多工廠曾因火災或為灰燼,基於慘痛經驗教訓,因此有了在園區設置消防站的計畫。這是Hadid少數能被實踐的作品之ㄧ,特別引人矚目,每天從世界各地前來參觀的人潮絡繹不絕。為此,廠方乾脆把消防站改成博物館,將原有的消防設備移往他處。消防站位於工廠邊緣與住宅區交接處,從園區大門進入,步行兩三百公尺就可看到右手邊有一銳利的刀刃狀房檐。這是一棟兩層樓高的低矮長條建築,量體不是很大,卻予人強烈的震撼感。速度和動感是這棟建築外觀給人的印象,銳角型的入口遮陽板凝結出「一觸即發」的超強動勢,非直角的歪斜量體醞釀出視覺性的速度感;部分室內空間,透過牆版的切割、窗框的搭配和直線式人工照明的運用,在視線上產生一種延伸的透視集中效果,使空間有一種「高速」感。
整個建築物除了人所站立的樓板與地平面之外,不見其他水平與垂直的傳統建築空間應有的參考元素,牆壁是斜的,門也是斜的,連廁所隔板都是斜的,使得一般日常空間的經驗,無法參與幫助人們去閱讀此空間,反倒成為另一種新奇的空間經驗。 3. 德國Weil am Rhein園藝展覽館 在此展覽廳設計案中,她開始嘗試新的設計手法,讓基地的特性融入建築設計之中。這是一座嵌入大地與地景合而為一的展覽館,由三條和緩的坡道交織而成,一條向上蜷繞至建築南邊,一條繞道建築的背後,第三條略呈S型對角穿過室內。這三道曲線化作彼此錯落、交織的空間,有些空間輕巧的劃過建築物的天際線,有些空間從建築物的中央穿越而過,也有的空間緩緩沒入地面而消逝。兩個主要空間-展覽廳和咖啡廳,沿著小徑的高線擴展,均有良好的視野及採光;較次要的空間則隱於建築的「根部」;咖啡廳的南側設有可供表演的平台,研究中心位於展覽廳北端,因研究時常需要用到土壤,為了土壤的保存,部分空間位於地下。 在此案例中,Hadid特有的銳利斜角還是存在,卻多了對「摺疊」(folding)這個概念的嘗試,以及對流體曲線的興趣。Hadid的建築語彙來自20世紀初的抽象藝術,她的設計具有十足的延展性,她並非在基地上蓋一棟自足的實體建築,而是結合機能需求與設備,凝聚能量而成為建築。 4. 1998: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羅森塔當代藝術中心
(The Richard and Lois Rosenthal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Weil and Rhein展覽廳設計之後,Hadid對交錯、纏繞的形式、空間的效果以及環境的回應等議題的掌握愈來愈成熟,例如辛辛那提當代藝術中心就是此時期的作品。
5. 2005:德國沃爾夫斯堡(Wolfsburg)- 斐諾科學中心(Phaeno Science Center)五條能夠呼應都市紋理的軸線交錯在建築物之內,全都靠著電腦做精密的計算才得以成形,如此複雜又不可思議的有機型體,在當初沒有電腦輔助設計的年代下幾乎是不能想像的。如今,Hadid奔放的建築形體都能夠運用電腦科技的技術作更完美的呈現,使得她在思考建築形式的過程當中幾乎沒有窒礙,沒有人能夠預期對於形式的實驗沒有終點的Hadid而言,下一次她還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驚喜。
6. 2005:丹麥哥本哈根-奧德羅普格園林博物館(Ordrupgaard annexe)
7. 2005:德國萊比錫-BMW中央大廈
8. 2007年,奧地利因斯布魯克Nordkettenbahn空中電車軌道 9. 匈牙利布達佩斯,為ORCO Property Group設計歷史中心的Szervita廣場建築在匈牙利布達佩斯的一個歷史感強烈地Szervita廣場,Hadid設計了一個新的地標性建築,這將是一個集合旅館、辦公室、商店和俱樂部等多功能的綜合性建築。在這如雕塑般的半透明曲狀建築裡,強硬的鋼骨和如晶球般玻璃,在建築表皮上創造出不同的透明度,映照了周遭古典傳統的街廓形貌,繞射出奇特迷離的流動視覺效果,也讓一向優雅華麗的布達佩斯,洋溢時尚前衛的氣息。 10. 2008年,杜拜 The Opus融冰大樓這棟彷彿融冰中的大樓是Hadid 2008年最受矚目的新作,它是一棟21層複合式辦公大樓,方型建築物體中間特別挖空,猶如在沙漠中冰塊融化後的凹洞。而整棟建築有著Hadid特有的自由流暢曲線穿插其中,拋光金屬材質,加深流動中的外廓,更描繪建築物與坐落城市的關聯性,而大樓內部設計也充滿著濃濃的未來感。Hadid讓The Opus虛虛實實、有如幻影般地矗立在這全世界的焦點沙漠城市當中。 11. 立陶宛維爾紐斯 Guggenheim Hermitage Museum 這座博物館位於維爾紐斯北邊的Neris河岸,背靠高樓的新區,面向世界遺產的舊址,預計將於2011年正式開幕。流線的造型、大面積的採光、結合了地景的設計,不同於當代中規中矩的博物館。面對周圍入口廣場的戲劇性切割,似乎無視重力的存在,讓建築似乎像是一個神祕的物件飄浮在廣泛的人工景觀帶上。大片鮮活的綠色區域繞流在博物館雕塑的量體周圍,以曲線組成的方式,強調出其神秘的特質,以呼應建築細長的輪廓。在與商務區呈現的垂直天際線對比下,體現出維爾紐斯的新文化意義。這也證實了建築是門實用美學,不但是設計形體,也設計了行為模式,同時也是件藝術品。 12. 2008西班牙世博會主場館 Zaragoza Bridge Pavilion 位於薩拉戈薩西邊的伊布羅河(Ebro),世博會設置了一座奪目耀眼的「生態」建築,擁有滑溜溜外皮的「橋梁」展示館。 13. 台中古根漢博物館分館 在2003~2005年國內喧騰一時的台中古根漢博物館分館案中,Hadid一方面依舊顯示出對都市景觀與自由型體的喜愛,例如瀑布般流洩的大廳,50公尺長懸空漂浮的東廂以及下方的公共廣場、或是能夠在基地內游移的活動展場;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曾出現在他過去案例之中的元素,像是貫穿建築物的走廊以及宛如有機生物般波動的曲線。或許,對於熟悉Hadid過去作品的人而言,這座新的美術館只能喚起對他過去作品的記憶,但是對於習慣生活在混凝土方盒子之內的台灣民眾而言,卻是一項視覺與空間經驗的挑戰,對於台灣營建工程的施工技術而言尤其是一大挑戰。 在紛擾不斷的台灣政治生態裡,這隻誤入政治叢林的金屬蛞蝓能否成功的穿梭在不同的利益團體之間,或許還沒有答案,但是對於關心台灣藝文發展的朋友們,都衷心地期盼這棟擺動在未來台中市政廳與歌劇院之間的建築物,能夠由一條邁向「台中奇蹟」的道路。 14. 產品設計:為Melissa品牌設計鞋子
15. 2007年科隆傢俱展deal house cologne 16. 設計桌子、椅子、燈具17. 設計茶具、餐具 Hadid設計的茶具,外型宛如一架銀色飛機,「零件」拆下來卻是咖啡壺、奶罐等茶具。翹起如高塔的機翼部份是茶壺,機「屁股」則是咖啡壺。Hadid表示,茶具應如雕塑製造生活美感,她的茶具拆下來各有功能,合起來卻是一件藝術品,並展現出他在建築作品中實驗的「直線與水平線組合與對比的美感」,並在拆裝過程中,也能體會建築的幾何學趣味。 18. 設計概念車 19. 建築作品藝術化:Hadid將設計作品融入藝術畫作中20. 2008與CHANEL合作「Mobile Art」巡迴展 Hadid與國際精品品牌Chanel合作,在今年設計了一座可移動的Chanel Pavilion行動博物館,充滿時尚感的造型曲線,優雅地如飛馳的白色圓弧粉餅盒。這座建築高六公尺、占地接近2300坪,精準的掌握了時尚機能與質感,造型前衛的拱形玻璃頂篷,會隨著不同城市的氣候狀況,進行調節配置。最特別的是,這座博物館可在任一城市進行拆解及重組,展開全球16個城市演出、持續兩年「遊牧式」巡迴,從首站香港、東京、倫敦、紐約、洛杉磯、莫斯科到終點站巴黎,結合來自全球20多位現代藝術家作品,雕塑、影像、裝置、行動藝術等,成為了第一作「流動」的藝術展覽館。1) MOBILE ART IN NYC (http://tw.youtube.com/watch?v=jKx47bINB0U)
2) Chanel Mobile Art Pavilion by Zaha Hadid. New York (http://tw.youtube.com/watch?v=P7j1tl4sEIo)
3) Chanel Mobile Art (http://tw.youtube.com/watch?v=3Ik2Pz98wn4)
4) The Making of Chanel Mobile Art in Hong Kong (http://tw.youtube.com/watch?v=OYp4Jc8XIHw)
5) The concept of the making of Chanel Mobile Art Container (http://tw.youtube.com/watch?v=rJaF6xtJj1s)Lagerfeld:「過去都是我們去博物館看藝術,這一次,我們要讓博物館向我們走來。」這就是Mobile Art的概念,移動的展覽,沒有時空的限制。
Hadid:「透過數位設計與新技術塑造的流動、自然的建築風格」,也稱之為「容器」的空間。這革命的流動藝術,結合了本世紀最了不起的建築師,最創新的藝術家和流行的印象,重伸Chanel對藝術創造的熱愛,也熱愛當一個前衛藝術先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以阿嬤大花布成名在藝術界發光發熱,先前曾與LV合作的台灣藝術家林明宏,也參與了這次Mobile Art的演出。參展的藝術家尚有:荒木經惟、小野洋子、Tabaimo、楊福東、林明宏、Lee Bul、Sophie Calle、Subodh Gupta、Fabrice Hyber、Pierre & Gilles、Y.Z.Kami、David Levinthal、Blue Noses、Stephen Shore、Zaha Hadid、Stephen Crasneanscki、Soundwalk。(這些藝術家,值得細細探討,再另闢主題討論吧!)
●總結:Hadid是個現代主義者,她並未發明新的構造或技術,卻以新的詮釋方式創造了一個新世界。以拆解題材和物件的方式,找出現代主義的根,塑造了全新的景觀,任由觀者遨遊。她不會刻意主張次序、重力或形態學,她只是相信我們的世界應更自由、應擺脫過去、掙脫社會習俗、擺脫法令、擺脫身體。建築對Hadid而言,一直是對理想世界的片斷性構築。而她對藉由建築與生活結合藝術實用化的熱情及精神,著實值得我們學習,也與大家共勉之囉!